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刚猛的拳法,动作朴实,劲力刚劲,神传意发,迅猛暴烈,有“晃膀撞倒山,跥脚震九洲”的气势。
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刚猛的拳法,动作朴实简洁,劲力刚劲充实,神传意发,迅猛暴烈,大有“晃膀撞倒山,跥脚震九洲”的气势。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闻名于其刚猛暴烈的拳风,同时也闻名于其进身靠打的招式。绝招“贴山靠”便是其中翘楚。开门八极弟子们习练“贴山靠”时,常常会用自己的身体去靠墙、靠树、靠桩。贴山靠在进招之时的关键就是进身,以“打人如亲吻”的距离接近对手,用肩部撞击对方。看似以肩部为发力点,实则结合了腰胯部的扭转力,合全身之力向对方靠去,给人极大的伤害,将人摔倒。“开门出手,六力合一”,六大开之劲力,在开门八极拳的“贴山靠”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下盘功夫中,“搓踢”是八极拳重要的腿法之一。开门八极拳讲究“行步如趟泥,脚不过膝”。而搓踢正是这种步法的体现,要求踢击时攻击点落于对手的膝关节以下,尤其是足部。因此,搓踢虽不如其他的腿法有杀伤力,但是却意在用踢绊破坏对手的脚下重心,用不强的劲力巧妙地达到击倒对方的效果。主要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八震拳等;器械以提柳刀、行者棒、六合大枪为主。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
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较多教材及文献记载八极拳是由癞姓道士传艺河北省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
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村后,传罗噇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自李、马、韩之后,八极拳由孟村一隅之地,传播及全中国,并从国内走向世界。
八极拳在日本、美国、德国、新家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流行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日本比较盛行。
并步直立,目视前方。
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脚尖先着地,同时左脚内旋碾地成左马步,身体左转,顺势右臂下拉回右后侧,略低于肩,左臂做顶肘式,拳心向上。目视左前方。
右脚下落,左腿屈膝成马步,同时右拳由下、向上、向前翻肘反砸。目视右拳。
身体微左转,右脚震脚,脚尖外摆,左脚提膝上步,右手以肘为轴向外弧形绕转刁掳,左臂随之向后下方,由后经上向前压肘,掌尖向前,同时震脚;上左步,马步击掌。
身体微右转,左脚震脚,右脚提膝上步,右手以肘为轴向外弧形绕转刁掳,左臂随之向后下,由后经上向前压肘。
身体左转,右脚上步成马步,左手变拳收于腰间,右掌向前推出。目视右掌。
身体右转,右脚向右方跨半步成马步,曲肘向外分开。目视右侧。
双脚落地碾步成马步,左拳在身前轮臂一周后砸出,拳眼向上。目视左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