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是以掌攻击为主,辅以腿、肘、拳、爪、指、头等击打敌人的内外兼修的掌法,掌法见机而作,随时而动,行则动,遵循八卦变化无穷之理,鬼魅莫测。
八卦掌是以《易经》的阴阳、五形、八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掌攻击为主,辅以腿、肘、拳、爪、指、头等击打敌人的内外兼修的拳法。八卦掌运作原则为出入莫测,见机而作,随时而动,行则动,动则变,变则化,遵循八卦变化无穷之理,鬼魅莫测。
八卦掌属于内家拳,中国武术三大内家拳,是指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内家拳是区别于少林拳、查拳等外家拳法的拳种,内家拳是以用内劲为主的拳法。
八卦掌全称“无极拳游身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无极拳”是指八卦掌的转掌功,以转掌为基础而练成无极先天之体;“游身”即不停地走转;“八卦”就是一切遵循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八卦本身含有阴阳五行);“连环”就是在动的前提下变化不断;“掌”即指该拳以掌为主要击打手段。
练习八卦掌时讲究“三形三势”:所谓“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所谓“三势”即,“行步若趟泥,两臂似拧绳,走转如推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掌法多变,步法灵活,身法拧旋翻转,圆活不滞。八卦掌运动的特点是:身捷步灵,势势相连,行步趟平,摆扣清楚,纵横交错,协调圆活,劲力浑厚,刚柔相济。
目前公认八卦掌是由清代河北文安县南朱家务人董海川(?~1882年)所创。是董海川把自身掌握的各种拳术与南方道士演练的“转天尊”的走圈相结合,创编成八卦掌的雏形——转掌。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当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其中,董海川所授徒中以尹福、程廷华、刘风春、李存义等较著名,目前流行的八卦掌有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如:尹氏、程氏、梁氏、孙氏等八卦掌。。
董海川墓地第一碑文(光绪九年二月立)曰:“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董公仙逝后,门人将其葬于北京东直门外红桥之南。1981年7月7日,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将董墓迁于今北京市万安公墓。
八卦掌是在绕圈走转中以站桩、行步为入门基础,以趟泥步、摆扣步为基本步法,以老八掌的基础掌法为核心,再以老八掌衍化的64种掌法及组合而成的八卦连环掌、游身八卦掌、阴阳八卦掌、龙形八卦掌、老八掌、八盘掌、八卦连环腿等套路为拳术内容。以八卦剑、八卦刀、八卦鞭、八卦枪、子午鸳鸯钺、阴阳锐、燕尾翅、乾坤圈、风火轮、判官笔、日月双镰等为器械内容;以八卦对练、八卦六十四掌拆手等为对练内容。
八卦掌之八形常势即以八种动物之形势演练成的掌势。各式八卦取象的动物并不相同,对应于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尹派、程派取狮、蛇、熊、龙、凤、鸡、麟、猴。史派取狮、蛇、熊、龙、凤、鹞、麟、猴。
八卦掌的“五形五势”以史派、梁派等为用。其取“五形”——龙、虎、猴、蛇、燕成势贯穿于整个拳路中总领拳势及身法,在拳势中,其身法讲究“龙形猴相,虎坐燕翻,蟒缠蛇穿”。
八卦掌的“四德”即顺、逆、和、气。“顺”是指拳术中用力之时要身体顺其自然;“逆”是指力无外放,尽力回缩;“和”是指力无所求,心平气和;“气”是指练先天之精化后天之气归于丹田。八卦掌的“八能”即推、托、带、领、搬、拦、扣、截八种对敌的技法。
八卦掌的“八反”是指八卦掌与外家拳完全相反的八种用法,即:
一反:进步先进前步,退步先退后步。
二反:入则直步,出则弯步,跨则横步,回则倒步。
三反:人则五花八门,我则静逸待劳。
四反:人则拳打脚踢,我则穿掌掩肘。
五反:人则使梢节,我则使梢先使根,梢是手,根是肩。
六反:人则用拳变拳,我则用直伸掌。
七反:人则回身才能对后,我则动步即按八方,外家拳只打六路,八卦掌打十方。十方为四正四隅和左顾右盼。
八反:人则挺身直进,我则掌到步随。
八卦掌步法是制人的战术,八卦掌的腰是全身的主宰,攻则先用肩,跟则先用步,动则先用腰。八卦掌之手法,根本源于腿而后连于手,主要在于腰。故八卦掌理论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
所谓“七拳”,是指身体上七个用来作为击打的部位。它们是头为一拳,手为一拳,肘为一拳,肩为一拳,胯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八卦掌多以此七个部位作为击打敌人部位,故称为八卦掌的七拳。
所谓“三节”,是指人体之上中下三节。上三节为: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中节为:肛为根节,丹田为中节,头为梢节;下节为: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